国庆黄金周首日,原本就客流如织的西贝莜面村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,更是人声鼎沸,后厨犹如战场。餐厅员工们手忙脚乱,却并非应对汹涌的客流,而是紧急地为菜单“缝补丁”。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张新打印的降价标签,覆盖在原有的菜品价格之上,如同为一件破旧的衣裳打上补丁,试图掩盖裂痕。
原本售价89元的葱香烤鱼,如今降至79元;一份43元的胡麻油炒鸡蛋,更是直接降价到33元。降价幅度高达20%到40%,这在整个餐饮行业都算得上是魄力十足的举动,更何况是向来以“高品质”著称的西贝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降价风暴,源于9月29日晚间网络上的一场爆料,直至10月1日西贝官方才正式确认。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,餐厅甚至来不及重新印制菜单,只能依靠人工一张张粘贴标签。想象一下,数百家门店的员工同时进行着这项繁琐的工作,那场面何其壮观。
展开剩余83%然而,降价真的能够拯救西贝吗?
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上个月,西贝与罗永浩之间那场关于预制菜的论战,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。这场风波中,最让消费者感到扎心的是什么?是西贝儿童套餐中预制食材长达两年的保质期!这个时长,甚至超过了很多食用套餐的儿童的年龄。
一直以来,西贝都以“家有宝贝,就吃西贝”作为宣传口号,主打安全放心。至今,西贝儿童套餐累计销售超过4000万份,服务了超过2亿人次的家庭。然而,预制菜事件的曝光,让多年积累的信任瞬间崩塌。
许多宝妈在社交群里表示:“以前觉得西贝价格稍贵,但至少吃得安心。现在看来……还是算了吧。”可想而知,这场信任危机给西贝的门店带来了怎样的冷清。虽然西贝并未公布具体的销售数据,但作为一个依靠家庭客群支撑的品牌,失去核心用户群体所造成的损失,必然是巨大的。
因此,此次大幅降价,实则是一场迫不得已的自救行动。
西贝此次出手可谓诚意十足。除了大幅降低菜品价格外,还推出了“西贝请吃饭”活动。顾客任意消费即可获得100元无门槛代金券,可在10月8日前领取,并在月底前使用。
网络上,已经有消费者晒出了自己的账单:两人点了200元的菜品,最终实付为0元。甚至还有消费者只花了区区几块钱、十几块钱就吃饱喝足。评论区里充满了“谢谢老板”“老板大气”的赞美之声。
而降价活动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。国庆期间,西贝门店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。排队取号的场景重现,西贝也因此再次冲上微博热搜,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。
但仔细思考这波操作的背后,西贝究竟想要达到什么目的?
首先,是填补亏空。预制菜风波造成的业务损失必须尽快弥补。国庆黄金周是餐饮行业的旺季,西贝希望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,尽可能地挽回损失。
其次,是修复形象。西贝希望通过降价这一举动,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诚意,让大家尽快忘记之前的负面新闻,从而翻篇。
最后,是抢夺客流。趁着假期人流量大,西贝试图将流失的顾客重新吸引回来。先用优惠活动将顾客留住,再慢慢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。
不得不说,这个问题颇为微妙。
9月15日,西贝发布了致歉信,承诺在10月1日前完成九项整改措施。例如,将原本使用预制牛肉酱的牛肉焖饭,改为门店现炒;将牛肉饼改为现做;将鳕鱼条改为现炸。
9月23日,西贝官方公众号还发布了一篇题为《7岁的毛毛:我以为以后再也吃不到西贝了》的文章,试图走煽情路线,结果却适得其反,第二天就被删除,并被网友批评为利用儿童情感进行营销。
由此可见,西贝的意图非常明显:它希望重新赢得家庭客群的青睐,挽回宝妈们的信任,毕竟这部分顾客才是西贝的立足之本。
从短期来看,这些措施无疑是有效的。降价、代金券、现做承诺,这套组合拳能够打动一部分消费者,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喜欢西贝的家庭,会愿意再给西贝一次机会。
但从长远来看呢?
仅仅依靠现做是远远不够的。儿童餐的菜品创新是否跟得上?食材溯源能否做到完全透明?门店加工的标准化又该如何保证?这些都是西贝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
如今的中产妈妈们都非常精明,她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,绝不会轻易被蒙骗。一旦西贝再次出现问题,那么这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,将会崩塌得更快。
事实上,西贝与罗永浩的那场争论,本质上是一场话语权之争。
企业认为:中央厨房预加工并非预制菜,而是标准化流程的一部分,行业规则就是这样规定的。
消费者认为:不管你如何定义,只要不是现场制作的,我就认为是预制菜。
双方的认知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。
这场风波之后,整个餐饮行业都受到了影响。绿茶餐厅赶紧撤掉了“本店无预制菜”的招牌,太二酸菜鱼也莫名其妙地上了好几次热搜,海底捞则在儿童套餐上标注了“部分预加工”的字样。
现炒现做,成为了餐饮行业新的流量密码。如今那些新崛起的餐饮品牌,如费大厨的辣椒炒肉、爆火的江西菜,无一不是主打现炒现做。
对于大型连锁企业来说,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状。中央厨房能够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、保证口味的统一性,但消费者偏偏就吃现做这一套。如果改回现做,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;如果不改,顾客就会流失。
西贝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挣扎。
在整改之后,菜品变成门店现做了,顾客的等待时间必然会变长,企业的经营成本自然也会随之增加。取消30分钟上菜承诺,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。
预制菜这个话题,短期内恐怕不会平息,反而会越来越透明化、规范化。
广东早茶立法征求意见,明确要求预制菜必须明示。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,未来类似的规定将会越来越多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这是一件好事。你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,是怎么做的,保质期有多久。
而对于餐饮企业来说,耍小聪明的时代已经结束了。
要么像日本那样,将预制菜堂堂正正地摆放到商超、便利店里销售,并清楚地标注保质期和成分;要么就老老实实地进行现场制作,不要再玩文字游戏。
西贝此次降价,算是为自己争取了一些时间。但想要真正赢回中产妈妈们的心,还得看后续的动作。
儿童餐的菜品创新能否跟上?食材溯源能否做到完全透明?门店加工的标准能否稳住?
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,仅仅依靠降价和代金券,是无法支撑太久的。
归根结底,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便宜和性价比高,更看重的是吃得安心。特别是带着孩子出来吃饭的家长,除了图省事之外,更看重孩子是否吃得健康、放心。价格高低是次要的,关键是要值得信任。
西贝明白这个道理吗?
应该明白。
但能不能做到,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下次去西贝吃饭时,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后厨。
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在现场炒菜,而不是加热预制食品。
看看儿童套餐里的食材,是不是真的新鲜。
然后再决定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,要不要让孩子继续吃这一口。
发布于:江西省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